最近,与一位编辑朋友聊天,问他怎么看后市。他回应说:“够呛,大家都看多,只怕有一跌。”是否有一跌,好像只能听天由命,谁的话也不能当真。不过,由此我想起了在脑海里趟过了千百回的“相反理论”。

股票交易中的“相反理论”,说的是持有与市场上普遍流行的看法相反的交易思路。也就是说,“相反理论”认为:不论股市还是期货市场,当人人都看好时,说明牛市即将到顶;当大多数人看淡时,说明熊市已经见底。因此,只要和他们意见相反,你就能战胜他们,获得盈利。换句话说,相信“相反理论”的人坚信,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,盲目从众则是失败的开始。

证券市场上,许多投资者都相信“相反理论”,尤其是每当指数处在较高或较低水平时,“相反理论”似乎魔力四射。国内投资者最清晰的经历莫过于2007年与2008年的大转折。2007年上证指数迈上6000点高台,2008年又回到1664点的谷底,其间的辛酸尽人皆知。但让人记忆犹新的恐怕莫过于6000点之上的疯狂与2000点之下的恐惧。实际上,当舆论一片看好时,上涨行情戛然而止;而当股市跌跌不休、恐慌情绪蔓延之际,股市悄然止跌。其实,20多年来,对资历较老的投资者而言,这样的“过山车”场景,不知道经历过了多少回。

如果按照“相反理论”,只要与多数人反着做,你就是赢家。但能这样有把握行事的似乎不多。“相反理论”本身也没有提供固定可靠的分寸。因此,说起来,“相反理论”好像非常简单,但仔细琢磨,却是云山雾罩。我们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,为什么多数人总是成为反向指标。

其实,股市的涨跌取决于买卖力量对比。买入的力量强过卖出的力量,股价就看涨。但是,就某一时点而言,买卖是对应的,有卖就必有买,而且买卖双方成交金额相等。因此,买卖双方无所谓谁的力量大,谁的力量小。如此来看,被一些咨询公司、软件开发商称颂的股市资金进出分析不过是蒙人的噱头。如果从长时段来看,加上预期因素,如果看多的人多于看空的人,股市就会涨。如此,我们就会碰到这样的问题:市场上究竟有多少人看多、有多少人看空以及看多的人手里有多少钱之类。

笔者的朋友是证券报纸的编辑,而且主持行情评论版的工作,与分析师、策略师以及圈子里的股评人士交往多。他所说的“大家”显然是他接触到的分析师之类的大多数。这样的“大多数”究竟有多大的代表性,是问题的关键。如此一来,每个人有自己的“大多数”。这些不同的“大多数”就像每个人自己一样,五花八门。因此,由于“大多数”本身难以客观,“相反理论”也就难以摆脱命悬一线的结局。即使被一些机构广泛推崇的“好淡指数”、“市场情绪指数”,由于其涵盖面有限,其参照意义也不过尔尔——参考可以,但千万不能当真。

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陷阱是大盘处在不同位置时“相反理论”的势能。物理学告诉我们,位置越高,物体下落的势能越大。与此类似,指数点位偏离均值越远,“相反理论”的作用就越明显。也就是说,指数越高或越低,按照“相反理论”行事的准确性越大。而在介乎这二者之间的大多数状态下,“相反理论”并不能提供有益的借鉴。困难更在于,指数高低之标准也是因时因地而判若云泥,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弹性十足的市场。最鲜明的例子是,股票入门基础知识>,最低时,沪深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在10倍之下;而大盘处在高位时,平均市盈率超过60倍。高低反差如此之大,给投资者判别市场平添了巨大困难,以致像一个漂浮在大海中求生无门的溺水人一样。对于欧美成熟市场而言,平均市盈率高于25倍以上以及低于10倍以下都是市场难以为继的标志,这为投资者判断市场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坐标。

面对“相反理论”,我们需要警醒的另一个问题是,大多数人的观点与预期在程度上具有难以测量的模糊性。多数人看好看空的具体内涵是什么、涨到什么点位、跌倒什么地步,这些都没有确切的数量标准,有些甚至就是情绪化的表述。因此,大多数人预期的跌也许只有一步之遥,大多数人预期的涨却涨得老高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按照“相反理论”行事,你就变成了被遗弃的“孤家寡人”。

第四,由于“相反理论”根源于投资者的主观看法,反映着投资者的市场情绪,客观上与经济增长、企业经营乃至盈利等基本面状况难以吻合。因此,它常常与基本分析和学术派理论背道而驰。也就是说,由于“相反理论”之基础是建立在心理之上,其客观性、科学性及应用价值会大打折扣。



本文Tags: 相反理论:知易行难 陷阱多多,相反理论:知易行难 陷阱多多